设立党校是加强党内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党内教育问题的重要性。1924年5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执委会扩大会议,在《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中,首次提出设立党校问题,并指出设立党校是为了党内教育培养指导人才。
根据中央的指示和要求,中共安源地委党校于1924年12月创办起来。这是全国最早的地方党校,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党校。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上册)》记载,当时提出合办党校设两类班次:一是初级班,专收工友同志;二是高级班,在寒假内开课,专收学生同志。之所以成立党校,是由于安源一带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需要提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1924年8月,安源一带的党员人数猛增到200人左右,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约五分之一。这些党员都是超龄团员被批准退团入党的。他们虽参加过工人补习学校、工人读书处和“特别班”的学习,受过工人革命运动的熏陶,但并未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实要求,就成为安源地委党校创办的直接原因。秋天,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安源地方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由党、团合办党校。在办学经费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当年12月,我党的第一所党校就产生了。由刘少奇任校长,任岳具体负责。设置课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少运史》,每周上课三次(六小时)。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后,为贯彻落实党的“四大”精神,安源党校一度将学习党的“四大”文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源党校由于与团校合办,所以学员既有党员和干部,又有青年团员和工会干部。这一做法和经验,很快被1925年底创办的湘区党校借鉴。1925年9月21日,北洋军阀武装镇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共安源地委党校由此被迫停办。
1925年10月,在李大钊、赵世炎等同志的领导下,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在北京西城区蒋养房胡同秘密开办起来,对外名称是“北京职业补习学校”,培训北方的干部。罗亦农担任教务主任,但实际上行使校长职能。学员吃住在学校,为保证人身安全,不得自由进出学校。学习方式有听课、自学和分小组讨论三种方式。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提出疑问。12月,第一期学员顺利毕业。最后一讲是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专题,提出“耕地农有”的斗争目标。毛泽东把它收入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由于北京政治形势和环境的恶化,中共北方区委原定继续办班的计划,被迫取消。北方区委党校就仅仅办了一期学员培训班而终止,但推动了北方地区党组织和革命活动的发展。
总结办党校的实践经验,同时为解决党内亟需宣传、鼓动群众的人才,1925年10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宣传问题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开办各地党校确是一种重要的工作”。议案结合当时党内的实际情况,对开办党校的类型、学制、学员对象、培养目标和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党校的类型和培养目标。议案提出,根据党内力量,只能开办下列两种形式的党校:普通党校和高级党校。普通党校在地委领导下,培养群众的鼓动员。高级党校在区委的领导下,培养“能够做成负责任的工作的人才”。第二,招收学员范围和学制。普通党校招收工人,学制至多不过一个月或一个半月。高级党校招收“政治知识较高的同志和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同志”,学制不要超过三个月。第三,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国内革命运动的经验,说明党在许多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议案明确提出,学员“不应当与群众隔离”,“应当同时在校外工作”,“在同志或同志间工作”。只有按照上述要求,党校培训才能使学员真正掌握无产阶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