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推荐本站
首页 > 党规政策 > 文献资料 > 请您阅读:
建州六十年历史大事记
作者:莫新华    信息来源:黔东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13 收藏|留言|字体: | 投稿
    1956年至2016年一系列重大活动或事件,铭记了自治州跨世纪发展的伟大征程。半个多世纪来全州各族人民不断探索、改革发展,经济社会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构成了黔东南当代史改革发展的重要篇章。所选大事是一条历史脉络, 帮助我们回顾自治州走过的风雨历程,追忆六十载苗乡侗寨经历的发展变迁。
    1、国务院批准成立自治州 黔东南发展开启新纪元
    1956年4月12日,国务院第27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设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决定》。7月15日至7月23日,全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镇远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王德安(苗族)为州长的第一届州人民委员会,宣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辖镇远、剑河、黄平、施秉、三穗、岑巩、天柱、锦屏、麻江、黎平、榕江、从江、炉山、雷山、台江、丹寨16个县。次年7月27日至8月3日,中共黔东南州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张玉环为州委书记的中共黔东南州第一届委员会。黔东南进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区域自治历史新纪元。
    2、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 自治州各项事业初步发展
    1957年,自治州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工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11520万元上升到24698万元,增长114.3%。粮食总产量由46620万公斤上升到72900万公斤,增长56.3%。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增长23%,人均购买力5年内增长113%。工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3、行政区划大调整 16个县三度撤并合
    1959年1月,全州行政区划由16个县合并变更为:凯里、镇远、黄平、锦屏、剑河、榕江、黎平等7个县;1961年8月调整为:凯里、镇远、黄平、锦屏、剑河、榕江、黎平、岑巩、天柱、从江、雷山、麻江等12个县;1962年10月恢复凯里、镇远、剑河、黄平、施秉、三穗、岑巩、天柱、锦屏、麻江、黎平、榕江、从江、雷山、台江、丹寨16个县。
    4、全州县县通汽车 交通状况大改观
    1964年5月1日,以从江县贯洞至县城公路竣工通车为标志,全州实现县县通汽车。1949年解放时,黔东南境内有9个县、15个区通公路,公路总长548公里,所修公路标准低、路况差,能通车只占70%。自治州成立后,交通建设发展加快,特别是1958年掀起了全州修路高潮,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增至1721公里,比1949年增加2.14倍。
    5、“三线”建设进苗乡 军工企业创辉煌
    1964年至1966年,国家“三线”建设战略规划实施,军工电子基地——083基地建立,南丰、华联、红云、新云、红洲、宇光、永光、凯旋、长征、永华10个国防军工企业先后从成都、北京等地迁入黔东南。各企业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中国航天事业、国防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6、自力更生战天斗地 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
    1964年12月开始,全州各地学大寨运动随之兴起,运动延续至1976年后。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学习大寨经验,率领群众艰苦奋斗,开山引水,筑蓄水田,推广良种,实行科学种田等。自力更生精神得到充分发扬, “等、靠、要”依赖观念得到改变,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改观,农业生产也有较大发展。干部农民并肩战天斗地完成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设施对后来多年的农业御灾增产起了保证作用。
    7、上山下乡掀高潮 知识青年到农村
    自1964年始,全州动员了知识青年17232人上山下乡。其中“文革”前两年535人,“文革”中16697人。运动延续了约20年之久,到1978年,全州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达31347人。知识青年下乡加强了农村、农场文化建设,加强了城乡之间的文化沟通。
    8、“文革”十年遭劫难 挫折之中有发展
    1966至1976年内乱期间,极“左”思潮泛滥,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受到打击,极大损害了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的正常发展。但各族人民在搞运动"抓革命"的同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苦干实干精神,一定程度上坚持“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全州铁路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林业生产等有一定规模发展,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进展。
    9、铁路修到苗家寨 苗家儿女乐开怀
    1972年10月13日,湘黔铁路全线通车,自治州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铁路修到苗家寨。铁路横穿黔东南5个县8个区镇,设车站23个,境内线路全长203公里。州府凯里开始真正成为自治州物资集散中心,《铁路修到苗家寨》随后唱遍祖国大江南北。
    10、电视走进黔东南
    1975年6月20日,全州第一座电视转播台——凯里小高山差转台建成,电视节目开始走进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娱生活有了质的变化。
    11、平反冤假错案 调整社会关系
    1978年至1987年,特别是1979年前后时期,黔东南州大规模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全面清查、平反、昭雪,查清错处案件约万件,数以万计受株连的家属、干部、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有效促进了民族自治区域经济社会更加快速稳步的发展。
    12、农村改革开始 联产承包逐步实施
    1980年7月,全州开始推行以“双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此后逐步建立了“包产到组”生产责任制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确定州庆纪念日 开展 “民族团结月”活动
    1983年6月25日,州委、州政府批转《关于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的安排意见》,决定每年7月定为全州“民族团结月”,7月23日定为州庆纪念日。
    14、镇远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远被列入名单。镇远古城历史悠久,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拥有“青龙洞”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众多名胜古迹、文化遗存。
    15、《自治条例》颁布实施 民族法制建设走上正轨
    1988年1月1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正式实施。实施自治条例,对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16、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岑巩剑河县城新搬迁
    全州倾力实施“城镇带州”战略,城乡面貌一年一变样,城镇建设年年上台阶。2001年2月,岑巩县党政机关正式搬迁至氵舞阳河畔的新兴,几年中全县投入各项建设资金逾5亿,建成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达2万的新型城镇。剑河县抓住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机遇,做好淹迁所涉及县城和5个集镇搬迁复建。2003年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2004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县城由柳川迁至革东复建,并把新县城规划为极具苗侗特色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2007年4月,老县城1.6万名居民全部搬迁入住新城。
    17、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
    2001年6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地跨4县,面积473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2.7%,是中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18、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 交通建设步入新台阶
    2001年12月30日,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凯(里)至麻(江)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随后,凯里至玉屏高速公路于2006年10月建成通车。全州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跨越。
    19、苗侗歌舞荣膺多项大奖 民族文化事业喜获丰收
    2004年1月,在CCTV“西部民歌大赛”中,台江苗族大歌多声部情歌荣获金奖,黎平族大歌、榕江车江琵琶歌、苗族歌手阿幼朵荣获银奖,黎平大歌、剑河久仰情歌荣获铜奖。2007年8月、2009年6月、2009年10月,丹寨苗族锦鸡舞、台江反排木鼓舞、剑河苗族水鼓舞先后在全国、全省大赛中荣获金银大奖。
    20、黎平等县被划为革命老区
    2004年8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黎平县被划定为革命老区。随后又有榕江、锦屏、从江等县被划为革命老区,从此,黔东南纳入国家特别扶持的“老、少、边、贫”地区行列,对加快自治州经济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苗岭明珠——凯里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4年12月4日,凯里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83年8月,国务院批复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县级)。从此,自治州首府城市建设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2、两大机场通航 民航历史谱新篇
    2005年11月6日,黎平机场正式通航,结束了黔东南州没有民航机场的历史。2013年10月,凯里黄平机场通航,州内南北两大支线机场为黔东南走出大山外,为外界走进苗乡侗寨架设了便捷的“空中走廊”。
    23、施秉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三个中药材GAP认证的行政县
    2005年12月,在上年通过太子参、何首乌品种认证的基础上,施秉县中药材苗药头花蓼通过GAP认证, 认证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排列第一,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三个中药材GAP认证的行政县。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保持,种植技术规范,发展成熟的品种有30余种,太子参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三分之一。
    24、实施“四个一百”工程 侗族大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06年开始,自治州启动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四个一百”工程。2007年12月,颁布《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使民族文化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将100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保存完整的民族村寨命名为民族文化村寨,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村寨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5、凯里学院正式建立 州内始有本科院校
    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建立凯里学院,属于全国二本高校。7月18日,凯里学院正式揭牌建立,结束了自治州没有本科普通院校的历史。
    26、清水江流域最大水电工程——三板溪电站建成投产
    2006年7月,总投资65亿元的国家“十五”重点能源建设项目、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成投产。该工程是清水江流域最大的水电建设工程,是黔东南州有史以来是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年发电量达24.28亿千瓦时,电站坝高185.5米,位居全国第二,世界第三。
    27、首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
    2007年7月23日,首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在凯里开幕,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自治州的投资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秀丽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28、全州实现电话、电网、电视“村村通”
    2007年10至11月,全州实现电话、电网、电视“村村通”。“村村通”工程解决了农村用电、通讯、看电视难问题,加快了农村建设发展的步伐,标志着黔东南州新农村建设翻开新的篇章。
    29、体育健儿勇拼搏 多项大赛破纪录
    2007年11月,黔东南州组队代表贵州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八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勇夺金牌14枚,仅男女龙舟队就获得9枚金牌,3枚银牌,突破省历史记录,表演项目《侗族摔跤》获得金奖。2003年,林莉获全国体操锦标赛高低杠冠军;2005年2月,肖莎夺得卡塔尔亚洲杯青年锦标赛的团体、个人跳马两项金牌,同年6月夺得泛太平洋国际体操邀请赛1金2铜。2007年4月获乌克兰国际体操邀请赛女子体操项目4枚金牌。
    30、林业改革结硕果 森林之州焕新颜
    2007年12月,黔东南州率先完成省人民政府部署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在全州全面铺开。2008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2.78%,比全国、全省森林覆盖率分别高出44.57 个百分点和23.85个百分点。
    31、抗雪凝保民生 万众一心御灾难
    2008年1月至2月,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州气温持续降低,最低温度达-7℃,形成了有气象记录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受灾程度最深的雪凝灾害,全州直接经济损失达52亿。全州党政军民打响了一场万众一心御灾难、千方百计保民生的抗雪凝保卫战,涌现出一批英雄烈士,在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永恒的丰碑。


<< 返回主页录入:qdnzzb    编辑:qdnzzb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

    365bet指定开户网址 Copyright @ 2013-2016 By QDNZZB.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组织部 地址:贵州省凯里市营盘坡东路51号

    黔ICP备10200115号-1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83号 邮箱:qdnzzbe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