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自由王国”的必要条件。在他们的理想中,“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当今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日益萎缩,环境破坏严重,特别是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提示我们,现有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要通向“自由王国”,走生态文明之路将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一、生态文明为“自由王国”的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提供保障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足、国家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社会生产与资源供给、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个别地区甚至相当严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历史任务的提出,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回归。在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要对已经进入社会领域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对各种具体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协调人类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自由王国”的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二、 生态文明为“自由王国”的道德升华进行伦理准备
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与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相联系,人类道德必然发展到新的阶段。生态文明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等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为人类走向“自由王国”进行了一种伦理探索。
生态文明丰富了道德的内涵。传统的道德概念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观念、规范和行为。生态文明除了要思考传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还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启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自然也是主体,也具有价值。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种道德伦理关系。而在代表人类发展方向和美好追求的“自由王国”里,人类的道德应该升华到新的阶段。人们应该逐步认识到,人对自然负有责任和义务,自然和其他生命也有内在价值,人类的道德之光不应该仅仅关照在人类自身,只有人类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共同体中的时候,人类的道德才是完整的。
生态文明拓展了道德的深度和广度。当前,我们经常看到西方学者高喊着“普世价值”,仿佛他们就是人类道德的典范。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今天的物质繁荣和奢侈生活,却是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资源掠夺、人才掠夺上的。美国每年1万多亿美元的财政赤字,不正是在用印钞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吗?生态文明共时态和历时态的宽广视角,要求处理好代间公正和代际公正的问题,具有不分地域的全球性,超出时间、集团和民族利益的进步性。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和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机会平等,应当公平地分配由自然资源带来的好处,也必须共同承担所带来的风险。同时,生态文明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世代相传的不同代人组成的道德共同体,所以在当代人享有生存、自由、平等等基本权利的同时,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基本权利,而不应当减少和损害后代人追求和实现他们的这些基本权利的机会,每一代人都有权利从上一代人那里免费地继承许多道德遗产,使人类作为道德存在物的基本属性得到实现。这些思想都是对传统道德的革命性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为“自由王国”的道德升华进行了伦理准备。
三、 生态文明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和谐环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进入“自由王国”后的根本特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要受到历史条件制约的。没有和谐的环境,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自然环境。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所以人要靠自然界生活,大自然是人的家园,是人类的唯一栖息地,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生存与发展。“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类要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尺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扼制人类对自然大规模的破坏性的开发和利用,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使人类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走向“自由王国”。一个充斥灾难、遍布污染的“自由王国”也绝对不是我们理想中的“自由王国”。
生态文明还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因此,自然界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提供了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伟大,由此会获得创造的喜悦、情感的满足,从而使实践活动具有审美的价值。在这种美的匡正下,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会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而去损害整体利益,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去牺牲长远的生态利益,而是会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陶冶人类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生态文明在深刻反思传统文明模式的基础上,对社会范式进行了重新设计与选择,超越工业文明,形成了一种绿色文明模式。因此,生态文明在建设过程中,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要求人类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在摄取能量时,要考虑承载力,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确保所有资源和能源能够在这个复杂的经济循环共同体中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以最小的生态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合理地处理、监控人与自然之间物质的交换,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和谐可持续的环境,从而把人类从残酷竞争的异化中解放出来,并公平地分配物质、资源,使人类“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让人类有时间和机会继续接受教育和从事研究活动,享受到自身的权利,实现道德的提升。只有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得到真正解决,在地球这个共同体中实现了个人自由与解放,所有人才能奔向共同的未来,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