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每天早晨,天才蒙蒙亮,就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摘菜,有的装筐,有的把大筐大筐的新鲜蔬菜搬上车,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们用笑声迎接每一个早晨的到来。
在那众多忙碌而欢快的人群中,有一个言语不多,胆儿却很大的人,他就是洋浪村村委会主任王启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也许讲不清共产党员的职责到底有哪些,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风采。
王启云之前因为家境贫困,无奈背井离乡外出浙江在一家副食品加工厂打工,因他勤劳肯干,老板对他也好,给他的工资也较别人多些,原本打算一直干下去的他,却被朋友的一句真心话动摇了。“打工穷不死也富不起,要想富,还得自谋出路”。
“是呀,我们不能当一辈子的打工仔,得自己谋划一条出路。”王启云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他告别了自己的老板,返回家乡,开启了自己的艰难创业之路。
可是,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刚回到家乡的那些年,王启云天天都在琢磨,他想创业、想发展,可是他却找不到路子,不知道如何入手。他深知,洋浪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2亩,如果仅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生活,是永远摆脱不了贫困的。为了找到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他天天在村里串,田里跑,有一天,他看到邻居又在为卖不出去的辣椒发愁时,他眼前突然一亮,心想,浙江那边到处都是食品加工厂,如果我们村子里也有个食品加工厂,不就解决农产品坏烂的现象了吗?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方向。王启云拿定了主意,说干就干,2013年底,他不顾家人的劝说,硬是把自家准备拿来建新房的20多万元积蓄全部拿出来,又向银行贷了25万,办起了洋浪村第一个食品加工厂——云鹏生态食品加工厂。在那里,王启云利用之前务工时在副食品加工厂学到的技术,又结合当地食品加工的一些传统方法,开启了他的酸辣椒和酸菜食品加工之路。
俗话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王启云率先创业,在家门口办厂的做法得到了帮村单位丹寨县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他的小厂越办越好。2014年,投产第一年,王启云的小厂就生产出60多万元的糟辣,2015年又生产出200多万元的糟辣、酸菜。两年的食品加工,不仅让他有了20多万元的纯收入,还解决了村里10多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也成了洋浪村小有名气的“王大胆”“王厂长”。
王启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县人大的帮扶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他深知:一家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为改变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利用自己的成功挨家挨户现身说法,帮邻里乡亲理发展思路,和村组干部一起发动群众转变观念,调整耕种模式,走发展蔬菜产业的绿色通道。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还多次组织村民到三都、下司、凯里等地参观学习蔬菜种植和销售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积极引进蔬菜新品种,邀请县农科专家技术员为村民讲授科学种植技术,在全村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
刚开始推广种植辣椒时,种惯了水稻的村民有的担心种不好辣椒,有的又担心种出来没有销路,为了打消大家的这些顾虑,王启云承诺村民,只要是本村种出来的,不管有多少,不管是生姜、辣椒还是青菜,他都按市场价统一收购。他说到做到,2014年收购本村辣椒11.5吨,2015年收购本村辣椒15吨、生姜2吨、青菜6吨,让村里的蔬菜直接在家门口销售进厂。为进一步让大家吃上定心丸,让其他菜品也无销售之忧,他又和村两委协商,发动群众成立了洋浪村永恒蔬菜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与种植户签协议,合作社负责销售和技术指导,农户只需认真种菜就可以了。
在王启云和村支两委及其他党员群众的示范带动下,曾经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产业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销往凯里、贵阳、广东等地。看着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启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他常说:“贫穷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贫穷的意志和信心。”
王启云用自己的汗水和艰辛携手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奋力拼搏,共同开创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绿色致富之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扬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与奉献,在时代的风采方阵里,他步履坚定,带领大家,一路前行,朝着幸福小康阔步奋进。